热搜词: 贝特瑞

深耕差异化 人形机器人方有“用武之地”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近日,2025Botball国际教育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国家速滑馆举办。来自中国、美国、马来西亚、泰国、奥地利、斯洛伐克等1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近1500名青少年科创爱好者参与其中。Botball教育机器人大会是一项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少年教育机器人活动,旨在通过学术交流和机器人系列主题活动,促进青少年在科技领域的实践,助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科学素养的全球化人才。新华社

本报记者|杜壮

8月17日,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赛事——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落下帷幕。这场聚焦机器人运动能力与场景适配性的顶尖赛事,接力此前结束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不仅集中展现了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动作执行、环境适应等方面的最新技术突破,更通过竞技场景的实战检验,为技术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注入新动能,持续推高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热度。

相关专家表示,在这两场“盛会”中,人形机器人应用端展现出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新变化与新趋势。从应用场景来看,不再局限于工业制造领域的“单打独斗”,而是呈现出向多元化场景全面渗透的态势。

加速迈向“最好用”

与以往更多停留在“站桩展示”不同,如今的人形机器人正加速迈向实际应用场景。本报记者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了解到,目前,人形机器人应用正从传统工业制造领域向家庭服务、医疗康养、商业零售、公共安全等多领域拓展。

EX机器人联合创始人、总裁李博阳告诉记者:“今年市面上涌现出不少机器人产品,其中不乏同质化的存在。但在我们看来,真正有价值的核心在于应用,也就是如何为机器人找到适配的应用场景,让它们能在具体岗位上发挥实效。”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十大潜力应用场景》描绘了人形机器人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未来图景,包括“工业通用操作:上下料与转移搬运”“电力生产:电站操作”“家居服务:生活协助、陪伴及日常照料”等。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一款踩着履带底盘的“双臂苹果采摘机器人”正在果园场景中工作。这款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杨福增教授研发团队研制出的“会摘苹果的机器人”,有两臂、五臂、六臂等型号,干活效率比经验丰富的老果农还要高。杨福增告诉记者,这款机器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眼睛瞪得大,看得准,手脚协同还够得着”,而“无损采摘”更是攻克了行业公认的一大卡点和难点。目前,这些机器人已在甘肃天水花牛苹果基地和陕西延安苹果基地多年应用并不断迭代,未来将持续助力当地苹果产业提质增效。

赛迪顾问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高超告诉记者,人形机器人的应用目前呈现出两大变化。一是场景拓展深化,近两年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入了对操作精度、智能化水平,以及可靠性要求不高的教育开发、商业演出、分拣搬运等场景,目前人形机器人有望逐步在场景相对简单、作业类型相对固定的制造业装配、拆药分装、迎宾服务、清洁服务、农业作业、特种作业等场景中拓展应用。二是应用技能升级,人形机器人的高精度操作能力、在复杂场景中执行多样任务的能力、机器人集群协同作业能力、人机自然交互能力等均快速提升。

找准“大脑”“小脑”关键路径

应用技能升级是各行业突破瓶颈的核心动力,而在融合多学科的人形机器人领域,这一逻辑更显复杂——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场景,人形机器人既需突破单体技能精度与稳定性,更需构建协同高效的“大脑+小脑”系统,这既是技能升级的具象延伸,也是企业抢占先机的关键。

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天工Ultra在100米短跑比赛中以21.50秒的成绩夺冠,全程采用国产视觉自主导航系统;宇树G1在100米障碍赛中,凭借国产高动态平衡算法,成功跨越10个连续障碍,以33.71秒的成绩赢得冠军。这些成绩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地形和动态环境中的出色适应能力。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表示,这个项目主要考验机器人的平衡运动控制算法能力,也就是机器人“小脑”的环境泛化能力。机器人需要适应各种环境,这对算法的要求很高,需要在虚拟仿真空间里去训练机器人,让它适应多种环境。

实际上,“大脑”与“小脑”的协同发展是提升人形机器人整体性能的关键。企业通过构建统一的软件架构和通信协议,实现两者之间的高效数据交互和协同工作。在执行任务时,“大脑”根据感知信息做出决策,将指令发送给“小脑”,“小脑”负责精确控制机器人的动作,同时将运动反馈信息实时回传给“大脑”,以便及时调整决策。

正是这种“大脑”决策与“小脑”执行的紧密联动,构成了人形机器人高效运转的核心逻辑,而要将这一逻辑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性能优势,相关企业在“大脑+小脑”的布局上便需找准关键路径。

“机器人企业首先要明确自身资源优势和赛道定位,以此决定行动策略。”高超认为,对于具有高水平软硬件研发团队且具有充裕资金的企业,可以开展自研“大脑+小脑+肢体”的全栈式布局。对于具身智能初创企业和跨界入局的科技巨头企业,可以专注打造新一代具身智能模型,结合仿真和真机数据训练出“大脑”产品,并对人形机器人整机和系统集成企业提供MaaS(模型即服务)等服务。对于开展人形机器人新业务的传统机器人零部件和整机企业,可以基于自有的人形机器人整机或关节模组、灵巧手等部组件,延伸打造标准动作库或运动控制算法。对于跨界入局的汽车、家电等人形机器人应用领域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实际场景触达渠道和用户需求理解深刻的优势,快速积累高质量人形机器人训练数据集,定制化开发符合场景作业需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竞争力

企业在“大脑+小脑”的布局,为技术底座打下基础,而这只是迈向市场的第一步。要实现商业化落地,需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在技术创新中寻找突破点,同时打造产品差异化。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机器人4S店展示的各种机器人明码标价,可向普通市民售卖。相关专家指出,人形机器人要实现规模化落地、跑通商业化路径,成本与价格优势成为关键性的拐点。在机器人4S店店长王一凡看来,今年是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元年,各个人形机器人公司都在搭建自己的生产线,随着订单的不断增长,产线逐渐落地,价格会逐步下调。

IDC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厂商在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出货量占比高达84.7%,规模优势明显。

谈及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落地,高超认为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制约。首先,是在真实场景中进行实际作业的能力还需要提高。目前人形机器人在运动能力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但其“干活”能力还不足以满足“雇主”需求,这需要人形机器人企业重视和提高对技能作业的研发投入力度,着力提升其智能化水平、操作精度和负载能力,同时寻找要求不高的合适场景率先进行突破。

其次,产品的成本、可靠性、稳定性需要进一步优化。虽然过去两年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当前人形机器人的综合采购使用成本仍然超出多数用户接受范围,同时产品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和抗干扰能力也偏低,这需要持续潜心打磨优化,全方位提升产品成熟度。

再次,人形机器人产业治理体系亟待建立。应加快制修订一批行业急需的标准规范,完善人形机器人伦理法治框架,基于应用场景特征分类制定伦理准则;建立统一的人形机器人数据收集、使用、管理规范,打造人形机器人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体系;针对人形机器人特征加快制定测试和评价方法,加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

随着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在技术创新与产品差异化方面需精准发力。高超告诉记者,差异化的重点应放在场景切口、产品设计、智能架构等三方面。

所谓场景切口差异化,即企业可以基于自身资源特点选择某个应用领域的细分环节,建立特色数据集,深入调研用户需求痛点做特色系统集成产品。产品设计差异化,即企业可以积极探索不同技术产品发展路线,例如:在外观方面有未来科技风、仿人拟真风、可爱童话风等,在移动方式方面有双足式、轮式、多足式等,在末端执行器方面有五指灵巧手、三指夹爪等,在整机结构方面有高精度型、高运动性能型、防爆型等。智能架构差异化,就是可以分别探索LLM(大语言模型)+VFM(视觉基础模型)、VLM(视觉语言模型)、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以及新发展的多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