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贝特瑞

申论|从国际趋势和上海“量子城市”实践看AI赋能城市规划

当下,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全球瞩目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到美国政商云集的“国会山与硅谷”高峰论坛,专家们提出振聋发聩的问题:未来城市规划治理将因AI发生怎样的变革?上海率先启动“量子城市”建设,国际上AI如何改变人类的工作、决策与思维方式成为焦点。这并不意味着AI替代人类规划师,而是对人机协作关系的再定义。

框架与趋势:从序列路径到“CORE”共创

在今年WAIC的“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城市治理”论坛上,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授彭仲仁分享了对城市规划AI化路径的框架性思考。他提出了一个序列式路径框架,将人工智能融入规划分为四个阶段:AI协助规划(提供数据支撑和方案建议)、AI增强规划(多方案生成及初步评估)、AI自动化规划(自动完成特定模块规划)和AI自主规划(具备全流程独立规划能力)。之后,彭仲仁提出了人工智能作为协同创造者的“CORE共创模型”,包含协作(Collaboration)、选项(Options)、优化(Refinement)、执行(Execution)四大要素,提供以人为中心、具包容性和可迭代性的循环式人机交互方法。在这一模式下,人类规划师的创造力与决策力可以与AI的强计算和学习能力相结合,形成全新的规划协同体系,让治理前置到规划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彭仲仁还分享了坦帕市中心公交网络规划优化的案例:通过在CORE各环节中实现AI与社区居民、规划师和政府决策者的协同,该市公交服务的覆盖率、效率、可达性均明显提升,且运营成本下降。这一实证表明,在复杂的城市交通规划中引入AI,人机共创能够大幅提升方案迭代优化的速度和质量。

宏观视角:当AI逼近人类思维边界

除了规划领域的内部探索,AI领域泰斗GeoffreyHinton(杰弗里·辛顿)的观点则提供了宏观层面的独特视角。在WAIC的开幕演讲中,这位“深度学习教父”提出:人类处理语言的方式可能与大型语言模型极为相似,人类本质上或许也是一种大语言模型。也就是说,AI的发展正逼近人类认知的本质。人类和AI都可能产生所谓的“幻觉”(即无根据的内容),但在知识保留、传递等方面,大型语言模型已远胜人类大脑。当机器展现类人智能时,我们或许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大脑的运作机制,思考人类的思维方式将如何被改变。

同时,Hinton警示AI可能带来的失控风险。他警示当前人机关系如同养虎为患:小虎崽长大后可能反噬主人。由于AI已深度嵌入各行各业,人类无法将其“关掉”。他呼吁全球合作建立AI安全网络,像教育孩子一样教AI向善,确保未来AI不致“夺权”失控。这一警示为AI时代的规划治理奠定了基调——我们必须主动设计新型的人机协作范式,在发挥AI潜力的同时确保它始终服务于人类利益。

上海实践:“量子城市”引领智能规划新路径

作为中国超大城市治理创新的排头兵,上海正通过“量子城市”建设率先探索AI赋能城市规划治理的现实道路。2023年底,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首次对外披露“量子城市”概念,并将杨浦区复兴岛确定为量子城市时空创新的实验基地。所谓“量子城市”,并非应用量子物理技术,而是借用“量子纠缠”概念描述实体城市与数字孪生城市的深度耦合。“量子城市”通过AI驱动的大规模仿真推演和实时反馈,构建了虚实联动的城市数字孪生体系,让数字城市不断学习现实城市的运行规律,并将洞察反馈应用于现实城市的优化治理。

上海之所以如此重视“量子城市”,源于城市发展和市民需求带来的治理升级要求。一方面,上海国土空间资源极为紧缺,传统按人口规模配置学校、医院、商场等公共设施的方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出现了滞后。随着电商兴起,如果仍按旧模式盲目兴建商场,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借助“云宇星空”城市大模型,规划者可以实时分析区域人口特征和消费趋势,更精准地预测公共设施需求,减少过剩供给,将空间资源用于更急需的用途。另一方面,超大城市运行复杂多变,引入AI“先知”系统有助于预判极端天气、公共安全等潜在风险,提高城市治理的韧性。

上海的探索在国际上具有引领意义。上海数字城市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奚文沁指出,目前国际上的数字孪生项目大多局限于局部领域,真正覆盖全域全场景的超大城市空间智能大模型尚未出现,上海正在建设的“云宇星空”有望填补这一空白。为此,今年7月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了《上海城市空间治理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暨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26—2027年)》,为未来两年智能规划治理制定了路线图。方案要求以规划资源“一张图”为基底,构建覆盖空中-地表-地下的标准化三维空间网格体系,集中研发具备知识检索和时空理解能力的“云宇星空”行业基座大模型,重点开发具备空间遥感监测能力的“鹰眼”垂直模型,以及集成上百项公共空间质量和安全指数的指数模型。同时,方案部署了总体规划实施监测评估、空间资源精准利用、三维方案生成比选、时空数据更新四大类应用场景。为保障这些AI应用落地,上海将开放高质量的时空数据和模型接口,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吸引社会各方参与算法开发创新。

可以预见,随着“量子城市”从蓝图走向现实,一个数实融合、智能涌现的未来城市雏形正在上海逐步成型。上海的探索为全球超大城市提供了范例:数字孪生城市不再只是对现实的静态映射,而是在AI赋能下进化为能够自我学习、不断优化的城市大脑。同时,上海注重体制机制创新,通过试点先行和政策护航为AI应用铺稳治理轨道,保障技术引擎的动力得到充分释放。

海外视野:AI对治理与规划的启示

在国际舞台上,对“AI+城市”的探索同样如火如荼。近期于华盛顿举行的国会山与硅谷论坛(TheHill&ValleyForum)上,一场高峰对话汇聚了政界、科技和产业领袖,探讨AI对社会治理、城市规划和公共参与的影响。与会者达成的共识是:要充分拥抱AI赋能城市治理,同时确保这一进程具有包容性和责任感。

首先,在社会治理层面,决策者认识到AI可以成为公共决策的“加速器”。借助AI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政府能够更准确识别城市问题、预测风险,从而更高效地提供公共服务。但前提是建立透明可信的治理框架,防止算法偏见侵害弱势群体利益。有专家指出:“算法看似客观,其实容易带有人类偏见”。因此需要加强对AI决策过程的监督,并让公众参与AI治理讨论,以提高社会对AI决策的知情权和信任度。

其次,在城市规划领域,AI正成为规划师的新工具箱。未来的规划决策将更加由数据驱动:通过对交通流、人口分布、土地利用等实时数据的分析,AI可以动态模拟多种城市发展情景,辅助规划部门做出更科学的决策。会上,科技企业代表展示了利用生成式AI参与城市设计的雏形:只需输入城市空间的约束条件,AI便能自动生成多套备选方案供规划团队和市民讨论。AI还能模拟不同方案,使规划师在实施前直观评估其影响;同时,通过将方案形象化,社区公众也更容易参与讨论。

最后,公共参与也是AI时代城市治理的关键一环。过去公众多通过听证会等线下渠道参与;如今AI提供了更多元的参与手段。一些城市开始尝试利用自然语言处理驱动的聊天机器人来收集公众对规划方案的反馈。AI可以成为连接政府和市民的桥梁:通过分析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数据,政府能更及时掌握民众诉求;开放城市数据接口则便于开发者打造社区应用,让居民直观了解规划对自身生活的影响。会议反复强调AI技术的民主化——只有让公众广泛参与、共享AI时代的创新成果,智能城市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一理念与上海倡导的“人民城市”不谋而合,也为我国城市治理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望未来,迈向“未来之城”的道路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人工智能为城市规划和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工具与方法,城市因此可以变得更聪明、更高效、更具韧性。然而智能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以人为本,实现城市规划与治理的温度与弹性。

(作者樊豪斌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城市化与城市治理研究室副主任)

澎湃新闻“申论”专栏延续《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同名专栏风格,聚焦上海命题,在细节中观察战略,在现实中建设理想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