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配送来了一位A股玩家
杰西卡 发自 副驾寺
低速无人车赛道,刚刚迎来了一位“老牌新玩家”。
之所以说它“老”,是因为这个新品牌的母公司德赛西威,是在汽车领域已深耕近四十年的A股玩家,和英伟达、高通都有深入合作,客户包括蔚小理、比亚迪、吉利等等,覆盖国内大多数主流车企。
说它“新”,则是因为这家公司总是在尝试、创业的路上,常看常新。而现在,这家公司站在第三次创业的起点,正入局全新赛道——
通过一个新的无人车品牌,解决当下城市末端“毛细血管”的拥堵和低效,与创业公司们争夺无人配送的“最后一公里”。
川行致远:全车规级无人车新玩家
这个新品牌名为“川行致远”,主打全车规级的低速无人车,面向园区、楼宇、商圈等场景,以解决配送“最后一公里”的痛点。
“川行致远”四个字,据德赛西威董事长兼总裁高大鹏介绍,每个字都代表了具体含义:
“川”代表“川流不息”,指代的是品牌的产品秩序、灵活等特征;
“行”表示品牌作为智慧移动平台,需要可靠、安全、稳健、高质量运行的核心能力;
“致”涵盖品牌具备的送达、商业、精神价值;
“远”表达的是品牌对于推动物流生态演进、成为客户首选的责任和信心。
“川行致远”连起来,就是其品牌的初心:提供稳定可靠、适应性强、高效智能的低速无人车解决方案。
目前,川行致远推出了首款无人车产品,也是行业首款全车规级的低速无人车——S6系列。
S6车身高2米,宽度为1.4米,尺寸上能够自如应对城市限高、地下车库、胡同、巷道等场景;内部空间也进行了最优化,包括超薄前脸设计等等,保证了容积达到6立方米。
据德赛西威副总裁、川行致远总经理陈俊峰介绍,S6的现有车型,包括飞翼款、侧拉门款、冷藏款、栏板款,以及通用款等等,不同款式对应不同的场景。
已经预设的覆盖场景,包括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农贸配送、快递配送、商超配送、门店补货、生鲜配送、医药配送等,几乎覆盖了城市末端物流的全部需求。
在设计理念上,川行致远提取了两个关键词:安全可靠、皮实耐用。
这实际上是对准配送领域最直接、最朴素的需求:
能长时间上路跑、适应各种天气与路况、在既定区域内稳定执行配送任务,同时还能保障硬件品质、耐久性以及功能安全等等。
如今,在无人配送领域,市面上已经有几家品牌开始崭露头角,川行致远的出现并不算早。
但不可忽视的是,川行致远的成长速度很快,基本功也打得比较扎实。
据陈俊峰介绍,S6系列产品的七大核心亮点中,有六项创新是低速无人车行业首发,包括:
从整车到零件的全车规级开发和制造;
智能轴向控制系统,包含ABS防抱死、TCS牵引力控制、DTC动态力矩控制系统;
无人车爬坡高度提升至25%;
无人车行业内6年30万公里的电池标准;
全车规级智驾套件:包含规模化量产的车规级感知与通信系统(28颗传感器)、冗余双脑的智驾系统(主域控用英伟达Orin,副域控用黑芝麻智能);
全车智能感知表皮,能敏锐感知全车表面的各种振动、拍击、敲打,检测到50N的轻微碰撞和剐蹭。
陈俊峰坦言,其中一部分技术,在汽车行业实际已经非常成熟,但引入低速无人车却是业内首次,创新的并非技术,而是技术引入的意识。
那么川行致远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意识,能第一个做到全车规级,这就要从品牌母公司德赛西威的“Tier 1基因”说起。
德赛西威是谁?
德赛西威是一家创立于1986年的汽车电子企业,也是一家历经三次创业的公司。
第一次创业,要追溯到公司前身——由荷兰飞利浦、香港金山与惠州工业发展总公司(德赛集团前身)创办的合资公司,专注做汽车音响系统。
尽管“含着金汤勺出生”,但德赛西威并未从此躺平,而是在1992年决定成立自己的研发部门,吸收外资技术进行本土转化,这在当时国内的成长型企业中,属于非常前沿的做法。
同时,这家品牌历经几次迭代,股东先后变更为德国的曼内斯曼威迪欧、西门子以及大陆集团,并在此期间吸纳了西门子的管理、制造以及运营体系,打下了严谨的体系化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德赛西威的业务,逐渐从汽车音响拓展到汽车座舱。
直到2010年,德赛集团回购了所有外资股份,实现了中资完全自主独立,将这个公司正式更名为“德赛西威”,这就是德赛西威的第二次创业。
此后,德赛西威开始布局智能辅助驾驶业务,做整车解决方案,并于2017年登陆A股,在深交所成功上市。
2018年,德赛西威经历了重要的战略升级和架构调整,设立了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网联服务三大事业部,开始在汽车智能化上高歌猛进。
同年,德赛西威和英伟达合作,和小鹏签订三方战略协议,共同开发基于英伟达Xavier的L3级辅助驾驶技术。
2020年,德赛西威的首款域控制器IPU03,在小鹏P7上配套量产;第二年,基于英伟达Orin芯片的大算力域控制器IPU04面世,并被理想、小鹏等众多主流车企采用;基于英伟达下一代Thor芯片的舱驾一体域控产品也在开发当中。
而近年来在智能座舱方面,德赛西威基于高通8155的第三代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也已经规模化量产,其最新的第四代则基于高通4代骁龙座舱平台,也已经获得了众多订单。
到2025年,德赛西威已经成立近40年,客户包括国内外的各大主流车企,涵盖日系的丰田和日产、德系大众,国内的比亚迪、长城、吉利、蔚小理以及小米汽车等等。
在高阶辅助驾驶控制器市场中,德赛西威的市场占有率大约为33%,占据行业1/3的份额;如果除去华为、特斯拉自研自产的部分,德赛西威的市场份额能达到50%以上,绝对的行业领先。
而今年推出的无人车新品牌,就是德赛西威的第三次创业,也是公司在乘用车领域外,开拓出的第二大增长曲线。
所以,德赛西威为什么选择做低速无人配送车?
在德赛西威看来,未来十年,智慧出行领域的爆发点,将出现在城市的“毛细血管”——即最后几公里的物流、环卫、配送服务,正面临巨大的效率提升和智能化变革。
而背靠德赛西威基础打造的川行致远,先天具有差异性优势:
首先是从开始就继承了车规级标准基因,采用汽车级开发流程,更加耐用可靠。
其次,是规模化量产和成本控制的能力,川行致远背靠大集团,先天具备成熟的供应链和制造优势,成本更加可控。
德赛西威现有的全栈自研供应链,覆盖传感器、控制器、5G通信、电池等核心部件,很大部分的技术可以复用在低速无人车上,主要区别只在于场景、需求的差异化定制。
或许,这也是川行致远敢于直接切入无人配送的底气所在。
至于为什么选择现在这个时间节点入局,德赛西威也有几方面的考量。
高大鹏坦言,前几年公司一直在讨论这个话题,经过大量的内部讨论和外部调研,终于等到了现在这个恰到好处的时机。
一方面,算力、算法平台在过去经历了非常快速的迭代,目前的算力成熟度,已经能够满足其无人车的运行需求,不必在方案选择上走弯路。
另一方面,国家的法律法规在不断磨合中趋于成熟,正在慢慢开放更多路权,政策环境逐渐明朗;更成熟的产品和技术,也在促进行业的规模发展,更好地作为监管力度的依据,可以说两者相辅相成。
另外,产业链成熟,激光雷达、计算芯片等核心元器件成本逐年下降,也让大规模商用成为可能。
纵观行业,在当前这个节点,无人配送正在脱离技术验证期和早期试点期,迈向规模化商用前夜。
有了真正能规模化的产品,各家企业的竞争焦点,已经从比拼单一的车辆技术,转变为比拼综合能力,这其中包括量产成本、车队运营效率、商业闭环能力、以及与现有物流体系的融合能力。
德赛西威的入局,恰好是无人配送行业正从生长“青春期”,走向与传统产业深度结合、依靠综合实力说话的“成熟期”。
同时,德赛西威入场也可能意味着“巨头跨界”成为常态:不仅是德赛西威,京东、美团、阿里等平台巨头,以及比亚迪、长城等主机厂,可能都将开始或明或暗地布局。
因为无人配送这一赛道,很可能潜藏着下一个庞大需求。
据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唐旭霞估算,如果以硬件计量,预计未来将拥有包括千万级以上的存量市场;如果简单地以5~10万单车成本去算,将近是大千亿级的存量市场空间。
并且这种模式未来不会孤立存在,将会是“无人车+无人机+驿站+快递员”组合,共同织出高效的协同网络。
未来3~5年内,我们或许能看到,无人配送不仅是送快递外卖,还会像水电煤一样,成为一种城市级的基础设施。
无人配送的未来格局,更加令人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