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度电池的增程车, 理想、问界们该紧张吗?
最近车圈传出一个新动向:有头部增程车企正在研发一套 70度以上电池+800V平台 的增程方案。听起来很炸裂,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当一辆车的电池已经接近主流纯电SUV的水准时,它还需要增程器吗?
我们先看个对比。
•理想L系列普遍搭载40—52度电池,电量足够覆盖城市通勤,长途靠油补能。
•问界M7最新款也就42度电池,能跑150公里左右纯电,再用油续航。
•再看蔚来ES8的75度电池组,纯电模式下实际能开接近400公里。
如果一台增程SUV塞进70度电池,基本能复刻ES8的表现,市区全电用车毫无压力,一周只充一次电都够用。那增程器和油箱的存在,就更像是一份心理安慰。
但安慰是要花钱的。电池是车里最贵的零部件之一,70度电池的成本大概在4—5万元,而一套增程动力系统至少也要两三万,加在一起比纯电车还贵。更别提额外的重量会拉高能耗,机械结构增加维护风险,空间利用率也会被压缩。消费者真愿意买单吗?
从市场角度看,这种“堆料式增程”可能有两层逻辑:
1.锁定高端用户群体。有些消费者对补能焦虑特别敏感,哪怕一年只跑两次长途,也要确保绝对的安心感。70度电池+油箱的组合,就像既买了保险,还随身背了个备用氧气瓶。
2.对冲纯电竞争。今年纯电车疯狂降价,比如小鹏G6、智己LS6,20万左右就能买到800V大电池纯电SUV。增程车如果不把电池做大,就会在产品力上显得“半残血”。
不过这条路走下去,问题也很明显。纯电车在补能网络上越铺越快,800V超充已经能把电量从20%充到80%只要15分钟,和加油时间差距逐渐缩小。那时候,增程器的“存在价值”就会越来越被质疑。
换句话说,70度大电池的增程车,有点像“两头不讨好”:
•对比纯电,它更贵、更重、效率更低;
•对比传统增程,它成本高企,失去了“经济务实”的标签。
真正受益的,可能只是厂商在短期内用来稳住销量,顺便安抚一部分特别害怕焦虑的用户。
我的观点是:
•增程的未来要么轻量化,要么退出舞台。40度左右的小电池,既能覆盖90%的日常出行,又能用油兜底,这才符合增程的初心。
•70度以上的“大电池增程”,更像是厂商在技术路线摇摆中的一次豪赌。如果几年后充电桩普及、超充下放,它可能会迅速被边缘化。
所以,这波操作到底是“创新”,还是“挣扎”?我更倾向于后者。消费者在买的时候,最好先掂量一下:你花的钱,到底买的是日常实用,还是一份用不到几次的心理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