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贝特瑞

外媒: “印度制造”逆袭了

导读:外媒:“印度制造”逆袭了

在美国手机市场,苹果长期占据着超过50%的份额,稳坐头把交椅。这一现象背后,既有美国消费者对本土企业的天然亲近感,也有着复杂的市场博弈因素。而近期,“印度制造”的苹果在美国市场增长240%,占比大幅跃升至44%,“中国制造”占比则显著下滑至25%,这一戏剧性变化引发了广泛关注,究竟是“印度制造”逆袭打败了“中国制造”,还是另有隐情?

美国市场格局:苹果独大与“中国制造”的隐秘掌控

美国消费者对苹果的青睐,很大程度上源于爱国情怀。作为美国本土企业,苹果承载着国家科技实力与文化符号,消费者在情感上更倾向于支持本土品牌。同时,美国市场对中国手机品牌的限制,如华为、小米、OV等难以进入,也为苹果扫除了诸多竞争对手,使其得以称雄。

然而,在看似苹果一家独大的背后,“中国制造”却以另一种方式掌控着美国手机市场。此前,美国市场销售的苹果产品中,70%以上由中国制造,由富士康等代工厂生产后运往美国。这意味着,尽管品牌是美国品牌,但产品实质上深深烙印着“中国制造”的印记,中国凭借强大的制造业实力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成为了苹果全球生产布局中的关键一环。

“印度制造”逆袭崛起:关税驱动下的短期逆袭

2025年,美国手机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印度制造”的苹果在美国市场销量大增240%,占比从去年同期的13%跃升至44%;越南制造的苹果也占到了30%;而“中国制造”的苹果占比则从去年同期的61%降至25%,下滑了41%。这一数据变化,似乎宣告着“印度制造”成功逆袭“中国制造”。

探究这一变化的原因,特朗普时期的关税政策成为了关键因素。特朗普政府为保护美国本土产业,对全球发起了一轮大规模的关税调整,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尤为沉重。在成本压力下,苹果CEO库克不得不调整全球供应链布局,减少从中国运送iPhone进入美国市场,转而增加从印度等地的进口。印度凭借其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吸引了苹果等科技企业的投资建厂,从而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对美出口的快速增长。

变数与真相:“印度制造”的隐忧与“中国制造”的韧性

然而,这种由关税驱动的“印度制造”崛起,并非稳固不变。专业人士分析指出,一旦关税政策稳定下来,“印度制造”的苹果在美国市场的比例很可能会降低,而“中国制造”仍将凭借其不可替代的优势,重新占据最大份额。

从产品质量来看,印度制造的苹果良率比中国制造低10%以上。这意味着在生产过程中,印度工厂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处理次品,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影响了产品的整体质量和交付周期。相比之下,中国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高度成熟的生产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能够确保产品的高品质和稳定性。

消费者认知也是“印度制造”面临的一大挑战。美国消费者对印度制造的产品存在一定的抵制情绪,认为其工艺水平不高,卫生条件也不尽如人意。这种负面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印度制造”苹果的市场接受度和口碑,限制了其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扩大。

而“中国制造”则凭借多年的市场积累和良好口碑,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中国制造业不仅在规模上占据优势,更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逐渐从“世界工厂”向“智造强国”转型。这种强大的韧性和竞争力,使得“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中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

美国手机市场“印度制造”对“中国制造”的短期逆袭,是关税政策下的特殊现象。随着关税政策的稳定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中国制造”凭借其质量、技术和口碑等优势,有望重新夺回在美国手机市场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