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贝特瑞

以标准之“基”, 筑AI发展之“道”

□本报记者洪叶

当前,“人工智能+”正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近日,《江苏省人工智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发布。作为推动江苏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这份指南勾勒出了未来几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化的清晰蓝图。

优势,一块宝贵的“试验田”

本次《指南》的发布,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人工智能战略部署和江苏省“1650”现代产业体系规划,发挥标准在人工智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为技术的快速迭代和产业的规模化应用提供统一的“技术语言”和“规则底座”。

近年来,江苏省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各地市人工智能产业特色鲜明,这种差异化、互补化的区域布局,使江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

“江苏的独特优势,源于其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企业较高的数字化成熟度。”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华东分院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江苏省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测试与评估工作组组长严小格分析,特别是在制造、医疗、交通、低空等领域,具有大量有价值的应用场景,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验证、迭代和商业化提供了宝贵的“试验田”。同时,各行业在信息化、数字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高质量的行业数据。江苏省内拥有众多高校和一流科研机构,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领域不仅在全国位于第一方阵,在国际也有一定影响力。强大的产业应用基础和科教资源支撑相结合,构成了江苏开展人工智能标准制定工作的显著优势。

记者注意到,《指南》在整体架构上衔接国家的指南,确保大方向和国家要求一致。在内容上进行互补,比如对于通用性强的基础标准,直接采用或引用国际、国家标准;对于国家暂未覆盖、但江苏有强大产业需求的领域,则制定更高要求或更细化的地方和团体标准,做出特色,形成示范,将经过江苏产业实践验证的优秀标准,推动上升为国家标准甚至国际标准。

开路,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为什么要做标准体系,标准化如何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达智汇科技服务(苏州)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源于制造、服务智造的AI科技服务公司,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伏羲工业AI中台,提供全栈技术能力与无代码开发工具,赋能制造企业自主构建AI模型,目前已服务了全球1000多家制造业企业。

“近年来,达智汇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如牵头《元宇宙参考架构》国家标准及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企业生产力征信团标。标准解决了产业链技术互通难、协作效率低的问题。若无统一标准,将导致系统兼容性差、数据孤岛化,增加集成成本,制约技术规模化应用与产业协同发展。”达智汇科技服务(苏州)有限公司市场生态战略总监王也认为,此次发布的人工智能标准指南为制造业企业的人工智能场景挖掘和技术落地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规范与评估依据,有助于减少重复开发成本,加速企业AI投入的效益最大化。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指南》兼具“导向器”和“加速器”功能,明确到2027年,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0项以上;制定地方标准、团体标准50项以上,其中服务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标准不少于20项。建成国家和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不少于30项,重点产业链标准应用覆盖率达到85%以上,形成体系完备、应用广泛、示范效应显著的人工智能标准先行区。

省市场监管局标准化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江苏将强化产业联动,聚焦重点领域加快相关标准研制,围绕大模型、工业AI、智能芯片等重点标准研制方向和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实际需求,组织企业“揭榜挂帅”,分类推进“急用先行”标准制定。

迭代,标准体系将动态调整

提及当前人工智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的重难点,严小格用“重点明确、难点突出”八个字来概括——

重点一是夯基垒台,优先制定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如测试评估、数据治理、模型算法等,这是整个体系的基石。二是聚焦应用,在智能制造、具身智能、低空产业等优势领域,快速推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标准。三是安全可控,与国内和国际标准做好衔接协同,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难点首先是技术迭代快与标准制定周期长的矛盾,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如何让标准不至于刚出台就过时,需要探索更敏捷的标准制定和更新机制。其次是跨领域协同的复杂性,人工智能是赋能型技术,与各行业融合时,术语、接口、协议千差万别,协调难度极大。然后是创新与规范的平衡,标准过于严格会扼杀创新,过于宽松则失去规范意义,需探索如何在鼓励技术发展的同时管控好伦理、安全风险。

而这些重难点在《指南》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平衡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的核心在于通过标准为创新划定“安全跑道”,而非设置“路障”。《指南》通过设立独立的安全与治理模块,构建了覆盖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的标准体系,确保在鼓励技术探索的同时,将伦理、安全等要求内嵌于研发和应用流程中。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标准体系将动态调整。省人工智能标委会将定期对《指南》进行全面评估,根据技术演进和产业需求滚动修订,确保体系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对已发布的标准,也会实施定期复审机制,及时修订或废止不适用的标准。

未来,标委会将做好长远规划与布局,深化“向上对接、向内整合”的发展路径。一方面积极对接国际、国家和省内人工智能标准资源,凝聚“政产学研用”各方力量,筹建各领域工作组,形成标准共建生态;另一方面重点追踪行业发展趋势,完善前沿领域标准的布局规划,以高标准引领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