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不必全部拥抱AI, 应该允许“抵抗”的声音存在
“后人类时代”AI可以替代人的思想吗?AI时代文学真的要终结了吗?人人都使用AI,今后老师究竟该怎样上文学课?随着AI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今年初DeepSeek问世,引发很多对AI与文学教育和人文学科影响的思考与担忧。
2025上海书展期间,《AI时代的文学教育》一书正式发布。该书由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主编,汇集了35位学者的33篇文章,外加陈平原的4篇文章,从AI与人类命运、诗文写作、人文教育及课堂教学等多个维度做了深入探讨。
今年2月DeepSeek横空出世后,陈平原就在《中华读书报》发表了《AI时代,文学如何教育》一文,引起很大反响,北京大学出版社提议由他牵头组织编撰一本书。陈平原向45位学者发出约稿函,最终收录33篇稿件,涉及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民族/民间文学及数字人文等多个领域,4月完成书稿后,短短3个月就得以出版,也从侧面体现了大家对“AI时代的文学教育”这个话题的关心。
“AI与人文学是一个全新课题,没有人能给出定论。”陈平原说,他在编书时坚持不改的原则是,保留作者的多元观点,无论是乐观还是悲观,只要不是事实错误,均原汁原味呈现,从而让读者对学者的观点做自我思考。
新书发布会上,陈平原回顾了自己25年来对科技与人文学关系的思考历程。从2000年发表《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到今年元旦发表《人文学科要做好迎接人工智能挑战的准备》,再到春节期间因DeepSeek而展开深入思考,他说AI的冲击让他“心惊胆战”。在“人文学者如何与AI共舞”这一话题中,陈平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未来十年将是AI冲击人文学的震荡期,但如同百年前索引技术和数码技术的引入,最终人们会适应并找到平衡;与AI共舞需要在承认危机、适应变化的同时,坚守人文精神和人类尊严。他还认为,人文学者不必全部拥抱AI,要允许“抵抗”的声音存在,以揭示潜在陷阱。
在陈平原看来,AI大大提高了创新的门槛,昔日花费很多心血完成的突破、论著和科研成果,对AI来说或许变得不值一提。“请记得,不是所有人只要肯努力,就能有创新的成果。文明传递中,原先特别重要的中间层被AI轻而易举地取代了。第一流的文人、学者、科学家永远需要,也永远能得到整个社会的尊重。至于社会底层的努力,同样不可或缺。关键是中间这一大块,面对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很可能上不着天下不着地,需要重新调整心态与位置。”
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永远属于少数人。绝大多数人,无论如何努力,都竞争不过AI,这样一来,带有自我娱乐性质的传承文化与修身养性,很可能成为教育的主要功能。也正是基于此判断,陈平原才会再三提倡“为己之学”。“夸张点说,今天被很多人看不起的开放大学与老年大学,其强调终身学习、凭兴趣读书、跨学科修课,而不怎么强调创新与突破,反而值得我们认真借鉴。若此说成立,放长视野,大学里的人文学科不仅不会缩减规模,而且很可能扩大招生,这将是大概率的事。大家到老年大学去看,没有人在那里学物理的,你可以想象,大学将来对大部分没有能力做第一流的工程科学方面工作的人来说——我相信将来很多人会同意我这个说法——我们其实是为了自己而学习的。”
DeepSeek一度让朋友圈里流行用大语言模型仿写各种诗歌、剧本、微型小说,有些“创作”呈现出来的水平都还不错,更引发大家对AI替代人类写作的担忧。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峰在发布会上说,他观察了很多AI创作后发现,AI可以写出很多的场景、人物甚至故事,但并不是真正通过个体的感觉,特别是发自内心和身心写出来的,而是从很多语料中拼凑起来,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新思路:文学应该怎么写?文学是什么?“其实AI给我最大的帮助是让我更好地认识文学。我们都知道,哪怕文学中最小的场景、再小的故事、再短的诗,实际上都是人生命的整体。”
严峰以唐诗《江南逢李龟年》为例,写杜甫与故人相逢的瞬间,里面包含了杜甫完整的一生,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再到年华老去、贫病交加,隐含了个体与社会、时代的关系,最后压缩成“正是江南好风景”,是人所有的记忆感觉,这样富有个体生命感受的诗歌,AI是写不出来的。
严峰还发现,AI写作目前最擅长的是续作,因为它擅长分析线索。他试着让AI续写《红楼梦》后40回,一开始写出来的情节很荒谬,贾宝玉跟王熙凤结婚都出来了。但是它能根据人类提供的材料和指令不断迭代,每次都有进步,最后写出来的一个《红楼梦》结尾,是林黛玉死了,贾宝玉没有发疯,接受了跟薛宝钗结婚的安排,慢慢变得比较现实了,是一个很平淡的、波澜不惊的情节。这让严峰想起鲁迅说的,《红楼梦》写的就是“无讳饰”的悲剧,“我们日常生活被各种各样推着走,极小的波澜成为最后的大悲剧”。
最令他震撼的是AI写贾宝玉结婚时,林黛玉气息奄奄,贾宝玉知道新娘是薛宝钗,但是他揭开盖头时在想,盖头这么薄,林妹妹会不会冷?“一刹那间,AI把薛宝钗当成了林妹妹,这是一个幻觉,我们知道AI本身就擅长幻觉,但恰恰这个幻觉又暗合了《红楼梦》亦真亦假的本意。”
《AI时代的文学教育》
陈平原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