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贝特瑞

感知日照丨AI图片做“门面”以假乱真不可取

李树国

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点外卖已经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外卖店铺的“门面”是否吸引人就显得至关重要。但近期据多家媒体披露,部分外卖商家的“门面”,实则是用AI技术生成的。这些色彩高饱和下的AI图片,营造出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错觉。在视觉冲击下让消费者产生“看了就想点”的冲动,从而导致顾客决策误判。

调查显示,真实情况往往与图片大相径庭,一些门店实为“三无”店铺或小作坊,根本达不到卫生标准。为了提高点餐率,这些门店就用AI生成的图片充当门店的“门面”,掩盖其真实经营状况。

更令人担忧的是,此类AI生成的外卖“门面”已形成产业链。在一些电商平台上,花几十元就能买到AI批量生成的图片,有的甚至还提供“AI生成头像”“门头设计”“菜品美化”等定制服务,并保证外卖平台“审核包过”。甚至还有一些黑中介利用平台对连锁品牌的审核漏洞,通过挂靠知名品牌,帮助黑作坊绕过实地核查,甚至免于卫生检查。

数据显示,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达5.45亿人,市场规模约1.2万亿元。需求越旺盛,底线越重要。如何拆穿AI“门面”的伪装,对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尤为重要。

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强化监管。根据我国《电子商务法》的规定,外卖平台入驻商家应当遵守《广告法》中“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条款。商家使用AI合成的虚假图片,误导消费者对经营场所的真实性产生误判,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可能构成虚假宣传或欺诈,是违法行为。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一方面,加强普法宣传,明确告知商家诚信经营底线;另一方面,对涉嫌违法的商家依法查处,通过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形成震慑,从法律层面遏制此类乱象的发生。

外卖平台要多措并举,加强审核。最新外卖平台抽检数据显示,每十张门店图里就有三张由AI合成,比例比去年翻了三倍。因此,各外卖平台升级审核机制是杜绝此类乱象的重中之重。如,建立“AI+人工”双重筛查机制,利用技术手段识别AI生成图片的痕迹,同时辅以人工复核,提高审核精准度;要求商家上传实时后厨视频佐证,确保图片与实际经营场所一致;开通“一键举报AI门面”通道,对核实的举报给予奖励,形成“平台监管+用户监督”的共治格局。唯有通过多维度措施,才能真正营造安全透明的市场消费空间。

消费者要保持理性,避免被“滤镜”带偏。调查显示,70%的消费者会被精致门面吸引下单,但仅15%会主动查看营业执照信息。因此,消费者需擦亮双眼,避免冲动消费。点餐时多对比不同平台的店铺信息。如,优先选择有“透明厨房”标签的店铺,若遇到货不对板,及时留存图片、聊天记录等证据,向平台或监管部门投诉,让违规商家付出应有的代价。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于9月1日起施行,要求AI生成内容必须明确标注。这一新规或将为外卖平台的图片审核提供更明确的依据,进一步规范商家行为。

技术本无善恶,关键在如何使用。当AI沦为造假工具时,需要更多方合作发力,才能让外卖行业真正实现“用技术提效”,而非“用技术行骗”,真正守护好消费者的用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