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转自:中国改革报
□本报记者张海莺
8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8月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李超,高技术司副司长张铠麟,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霍福鹏出席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通报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报请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现阶段启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既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霍福鹏表示。
探索中国特色人工智能发展路径
霍福鹏介绍,“人工智能+”在“互联网+”基础上,实现从“信息连接与扩散”向“知识运用与创造”的跃升,以更具变革性的力量,推动生产要素重组、价值创造方式升级、组织形态演化和社会治理模式转变,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变革。
此次印发的《意见》,聚焦行业应用需求和基础能力供给协同推进,围绕模型、数据、算力、应用、开源、人才、政策法规、安全等8个方面,开展“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安全治理、全球合作等六大行动。李超表示:“《意见》旨在系统构建人工智能基础支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广泛深度融合,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人工智能发展路径。”
霍福鹏介绍,《意见》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第一个阶段是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过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
第二个阶段是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
第三个阶段是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这一目标对“人工智能+”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因此,要聚焦构建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的新形态,推动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霍福鹏说。
下一步,将如何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落地?张铠麟表示,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落地见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意见》出台只是谋篇布局的第一步,后续还需要综合利用政策、资金、机制创新等多种方式体系化加快推进。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坚持‘硬投资’和‘软建设’齐发力。”张铠麟介绍,具体要抓好3个方面、9项重点工作。
——抓好配套政策。在《意见》统领下,会同有关方面制定出台配套文件,不断强化“全国一盘棋”的政策合力。
一是出台实施方案。围绕《意见》提出的六大行动若干重点行业领域,分别制定“人工智能+”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各行业目标任务、重点方向和工作举措。
二是制定政策指引。围绕安全治理、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软环境”方面制定政策指引,给行业应用以更为具体、清晰的政策指导,明确方向、划清底线、激发活力。
三是加快标准建设。分层、分行业加快标准制订,促进行业内、领域间语料数据、模型和智能体协议等的标准化发展和协同连通,以标准建设促进要素协同乘数效应的加快释放。
——抓好重大项目。发挥好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用好用足“两重”建设、“两新”政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支持人工智能发展。
一是筑牢基础能力根基。不断优化智算资源布局,持续在算力等领域发放“人工智能券”,推动降低创新主体研发使用成本。
二是打造共性技术平台。在关键行业方向建设应用中试基地,加强行业共性、优势资源的汇聚,降低技术应用门槛。
三是深化关键场景应用。面向重大战略场景,开展联合攻关,打通卡点堵点,提升人工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是促进智能终端普及。创新人工智能终端消费补贴方式,促进更多好用的人工智能技术产品惠及人民群众。
——抓好示范引领。人工智能正加速向千行百业渗透,各类特色场景和创新应用不断涌现,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大创新探索,通过标杆示范带动人工智能向更广领域、更深场景渗透。
一是加强场景示范。引导模型企业、研究机构与行业龙头企业组建交叉团队,深挖能够发挥关键作用、解决关键问题的高价值场景,推出一批应用典型案例。
二是推动模式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事业单位在供需对接、要素整合、考核激励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模式,加快优秀经验复制推广。
要让西藏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近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的部分地震受灾群众住进了新家。灾区恢复重建进展如何?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组织重建的过程中为灾民提供了哪些保障?
在回答本报记者这一提问时,李超从三方面介绍了有关情况:
一是集中资源、抢抓工期,力争让灾民早日安居。“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30亿元支持灾区居民住房重建、9.4亿元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恢复重建。力争在10月底前完成居民住房重建任务,让受灾群众可以安全温暖过冬。”李超表示。
二是科学谋划、严控质量,确保灾民新居坚实可靠。
三是创新推动、以工代赈,助力灾民生活稳定向好。“我们在灾后重建项目中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开展电焊工、机械工、木工、水泥工等工种技能培训超过5800人次,累计为2.53万名本地群众提供了工作岗位。”李超表示,力争到年底前,让灾区生产生活条件基本恢复到灾前水平。
此外,7、8月间不少地方都发生了洪涝灾害,青海、甘肃、内蒙古等传统干旱地区都出现了暴雨天气。
李超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抓好落实,迅速响应,全力支持有关地方做好应急处置和灾后恢复重建,重点开展了4项工作:及时调配抢险救灾物资,全力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全力做好煤电油气运应急保障,紧急安排应急恢复资金。“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13次紧急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1.4亿元,重点支持灾区受损道路桥梁、水利堤防、学校医院等灾后应急恢复建设,推动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李超说。
加快推进招投标制度机制改革
招投标市场秩序是营商环境的重要体现,去年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一年多来,招投标改革的进展和效果如何?
“招标投标市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营商环境的重要因素。”李超表示,去年以来,针对交易壁垒难以破除、交易程序不够便利、违法乱象隐性变异、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等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认真抓好《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落实,加快推进招投标制度机制改革,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抓制度建设,招投标规则进一步优化。具体包括“三个新”:实施评标专家管理“新国标”,修订出台评标专家管理办法,加强专家全周期管理。制定中央企业采购“新指引”,印发规范中央企业采购管理的指导意见,推动中央企业以性价比最佳、全生命周期综合成本最优为目标实施采购。明确公平竞争“新标尺”,落实招标投标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修订废止违反公平竞争的政策文件500余件,着力破除招投标领域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所有制歧视。
——抓数智赋能,招投标效率和透明度进一步提升。在流程上,推行“阳光交易”,全面实行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今年1~7月,发布招标计划公告12万件,提前公示招标文件4.8万件。在方式上,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探索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展智能评标、围串标识别和招标文件合规检测,推广远程异地评标和“双盲”评审改革,即评标专家“盲抽”、技术标“盲评”。今年1~7月,开展远程异地评标4.2万次,同比增长27.3%;实施“双盲”评审5.3万次,同比增长32.5%。在交易服务上,搭建移动数字证书(CA)“一张网”,统一全国各地区数字证书标准,企业跨地区投标时不再需要“投一个标换一把锁”。今年1~7月,开展异地CA互认25.3万余次,数字证书使用成本降低约50%。
——抓行业治理,坚决打击违法行为。对于投标人,重拳整治围串标活动,及时向纪检监察机关、公安机关移送违法犯罪线索,打掉一批职业犯罪团伙。对于评标专家,严厉打击违规评标活动,组织全国评标专家清理,2024年以来,已将3.8万名违法专家清理出库,各地专家库中已查实的违法专家全部“清零”。同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发布串通投标犯罪的代表性案例,曝光各类招投标违法犯罪案件近2000起,形成有力震慑。
“一年多来,招投标改革稳步推进,经营主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招投标更加积极。”李超介绍,今年1~7月,工程建设领域中标民营企业达36.6万家,同比增长11.9%;民营企业中标项目数量占比达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