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贝特瑞

SaaS在中国跑不动? 不是模式问题, 是缺一个“支付宝”

SaaS在中国的发展为何始终“雷声大雨点小”?不是商业模式不对,而是基础设施不全。本篇文章将从“支付闭环”这一关键缺口切入,剖析中国SaaS生态中缺失的“支付宝角色”,并提出产品人如何从支付能力、信任机制与业务协同角度,重新理解SaaS的落地逻辑与增长路径。

这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说:“SaaS在中国不行,水土不服。”

为什么在美国已经是主流模式的SaaS,到了中国就屡屡受挫?难道真的是中国市场太特殊,模式本身就行不通?

如果只看表面,你会以为问题是“订阅费收不上来”。但往下挖几层,你会发现,这背后牵扯的是习惯、人性、乃至社会机制。

你有没有发现:为什么订阅费总是收不动?

几乎所有SaaS销售都被客户问过:“能不能一次性买断?我不想年年续费。”

在国内,很多老板觉得:

买断才是资产

订阅只是“租”

花出去的钱没留下什么

为什么老板更喜欢买断,而不是订阅?

这种心态并非“老板固执”,而是过去二十年的路径依赖。

国内软件行业长期是一次性买断+定制化交付:

钱一付,安装包拿到手

系统放在自己电脑里,心里才踏实

而SaaS要求持续付费、持续信任,在这种习惯下,自然显得“不安全”。

更深一层:老板真正担心的是什么?

真正的障碍不是习惯,而是不信任。

很多老板都会想:

“我今年付钱,你明年还在吗?”

“要是公司倒闭,我岂不是系统全瘫?”

“数据在你云端,我还能拿回来吗?”

这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

厂商知道自己能不能持续

客户没法验证,于是客户只能选择防御。

你注意过吗:在中国,契约并不牢靠

再往深一层,是社会机制的问题。

这里说的“社会机制”,不是公司内部的制度,而是整个市场环境:

在欧美,长期合同受制度保护,违约成本极高

在中国,合同执行难,违约成本低

于是SaaS的逻辑——“我承诺长期服务,你承诺长期付费”——在这种土壤里自然难以成立。

一句话总结:表象是订阅难收,本质是契约缺位。

淘宝当年是怎么解决“不信任”的?

如果到这里就结束,SaaS在中国似乎注定没戏。

但历史给过答案:淘宝。

20年前,网购比SaaS还“不靠谱”:

“钱打过去,人消失怎么办?”

“货收不到怎么办?”

“是假货怎么办?”

是不是和今天SaaS的担忧一模一样?——都是“不信任”。

淘宝的做法不是劝大家“相信商家”,而是制度创新:支付宝担保交易。

买家敢付钱,因为钱先锁在支付宝

卖家敢发货,因为平台兜底

一笔笔交易积累信任,电商才真正跑通

淘宝不是靠教育市场,而是靠制度,把“不信任”直接切掉。

SaaS的出路,会不会也在“制度创新”?

SaaS也一样,问题不在模式,而在信任缺口。

未来的解法,可能来自:

法治监管:提高订阅合同的违约成本

行业标准:数据迁移有规范,客户不怕被锁死

厂商创新:提供“数据随时导出+服务中断赔偿”,降低焦虑

政策支持:改善市场土壤,推动长期契约文化

淘宝的启示是:不信任是可以被制度创新重构的。不管机制来自行业、企业还是政府,本质都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信任。

最后留一个问题

SaaS的困境,看似是收费难,实则是信任缺。信任背后,是契约稀薄。

淘宝已经证明:信任不是靠说服,而是靠制度去重建。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下一个“支付宝时刻”,会不会出现在Sa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