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28.8万起的全新问界M7: 华为智驾的试金石
9月5日,全新问界M7正式开启小订,预售价28.8万元起,并将在9月23日上市。这款车的关注度几乎不用怀疑,因为它背后有华为的加持。大家最想知道的问题,其实就一句:全新M7,还能不能延续问界的热度?
过去两年,问界的车型热度基本靠M9撑起来了,M5和老款M7逐渐边缘化。如今换代后的M7,承担的任务很重——既要承接M9的品牌势能,又要与理想、比亚迪、小鹏这些强敌硬碰硬。
外观:更像“M9缩小版”
全新M7的设计直接延续了M9的思路。封闭式前脸,贯穿式日行灯,大灯造型锐利,第一眼观感确实上了档次。车身尺寸和轴距都比老款加长,这是一个直击用户需求的改动。毕竟,买中大型SUV的消费者,很多就是冲着“大”去的。
侧面依旧走饱满路线,搭配半隐藏门把手,下沉式车顶营造出一点轿跑SUV的味道。尾部设计层次感很强,贯穿尾灯和黑色扰流板都属于常规操作。整体外观谈不上有颠覆,但对于一款30万级别的SUV,它的高级感至少能让人“觉得值”。
不过问题也在这儿:家族化风格虽然稳妥,但差异化不足。消费者如果看过M9,会觉得M7就是个“缩小版”;看过M8,又会觉得“有点像”。这种模糊定位,可能会削弱它在市场上的辨识度。
内饰:华为的真正王牌
相比外观,M7的内饰和车机系统才是重点。取消传统仪表,采用HUD+中控大屏+副驾娱乐屏的组合,是一种很激进的做法。这种方案对传统车企来说风险很大,但华为敢推,因为它有足够的软硬件实力。
华为车机在业内的口碑一直不错,流畅度和交互逻辑领先大部分竞品。这里必须点名对比:一些合资车企的新能源SUV,依然用着反应迟缓、功能简陋的车机系统,在用户体验上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另外,M7还标配了“冰箱、座椅加热通风按摩、大沙发”这类家庭友好型配置。五座和六座版本的选择,也照顾到了不同家庭的需求。从舒适性到智能化,M7给出的体验是“家用+科技”的结合。
这背后的逻辑是,华为要把智能座舱当作核心卖点,形成差异化优势。对那些想要一台“会思考的车”的消费者,M7有吸引力。
智驾:豪赌ADS 4的普及
新M7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搭载了华为ADS 4高阶智能驾驶系统。配合车顶激光雷达,它的能力不只是高速NOA,而是可以深入城区。
这在当下的市场里非常关键。理想、蔚来、小鹏都在抢智驾的赛道,但体验差异很大。部分车企宣传很猛,但实际落地体验却很有限。而华为的智驾之所以能打动人,就是它敢让你在城区开,而且系统在持续学习中,越开越聪明。
但问题也不容忽视:有多少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当下依然有很多人买新能源车时,最关心的还是空间、价格、续航,智驾在他们的优先级里未必排得上前三。华为选择把ADS 4下放到M7,某种程度上就是在“教育市场”。
如果成功,M7就能成为30万级别智驾体验的标杆;如果失败,它可能会变成一款“智驾很强,但销量平平”的车。
动力:够用但没有惊喜
动力配置分为增程版和纯电版。单电机最大功率227kW,双电机392kW。数据上并不弱,但放在当前的新能源市场,这个水平谈不上突出。
比亚迪的同级车型已经把加速做到非常夸张,零跑和极氪也在拼性能。相比之下,M7的动力更像是“够用”,而不是亮点。好处是增程版可以缓解续航焦虑,坏处是缺乏“性能标签”,在年轻用户群体里不够炸裂。
定价:28.8万起是机会还是风险?
28.8万元的起售价,放在2025年的车市里,是一个考验。它处在一个既要对抗理想L6、零跑C16这些价格更低的对手,又要面对自家M9的“兄长效应”的尴尬位置。
理想的卖点是空间+家用,深蓝靠性价比,零跑靠配置全,M9靠豪华感。而M7想要立住脚,必须依赖华为的智能座舱和智驾系统,这是它最独特的竞争点。
问题在于:消费者是否愿意为智驾和车机多掏几万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M7会成为细分市场的“真香车”;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它可能会陷入不上不下的局面。
总结:M7是华为的试金石
全新问界M7的换代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一场“中场突围”的豪赌。它在设计上求稳,在内饰和智驾上发力,在动力和空间上保证够用。28.8万元的定价,不是为了和对手拼价格,而是为了塑造“科技+智能”的价值认知。
对消费者来说,M7适合那些追求前沿科技体验、注重智驾和车机交互的人。如果你只想要空间最大、价格最低、动力最强,它并不是最优解。
对华为和赛力斯来说,M7的市场表现将直接决定问界的产品矩阵能否真正形成“高低呼应”。如果M7成功,它会成为问界销量的新支柱;如果M7遇冷,那华为造车的高端化之路,压力就会更大。
市场的答案,9月23日之后就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