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AI”“机器人” 阿拉甬商有话讲
9月11日下午,新一期“阿拉甬商有话讲”政企协商会举行,来自业界的、学界的、政府的代表济济一堂,聚焦的话题紧跟时事——“打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有些话,必须讲;有些事,商量着办。这场持续近3个小时的会议背后,是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有识之士对宁波高质量发展的“念兹在兹”,也是宁波这座制造大市为了迎接这场科技革命的“蓄势待发”。
有基础!有优势!有底气!
有基础!有优势!有底气!这是与会代表对于宁波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高度共识。
基础好、条件好,意味着可以在硬件上先行先试。
均胜电子就是典型的案例。从汽车自动驾驶技术、汽车零部件技术出发,到具身智能机器人转型,制造业企业本身具有技术与产品快速迁移的天然优势。
目前,均胜集团已全面切入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均胜电子和香山股份以机器人零部件、工业场景下的具身智能大模型研发为主;均普智能则以具身智能机器人前沿技术研究、机器人整机制造、机器人二次开发为主。
布局早、基础好,也意味着高质量的数据资源。
在医疗领域,宁波已实现全域公立医疗机构数据的全量归集,覆盖千万人口近15年的全生命周期健康轨迹,形成了全域、全量、全程的高质量数据资源,为发展“AI+卫生健康”提供了理想试验场。
“这样的归集效率,甚至连北上广深等城市都没有办法做到。”宁波金唐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应桢说。在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方面,宁波是国内首个全域通过区域互联互通成熟度测评的城市。
不要焦虑急躁,也不要盲目跟风,宁波自有特色发展之路。
场景,场景,还是场景!
一个产业的真正兴起,必然离不开应用、落地。
对于未来产业,对于新鲜事物,更加需要由场景验证、由市场检验。
万有引力(宁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王超昊有着对开放场景的迫切需求。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研发的XR设备可满足文旅、教育、武警公安、博物馆及科技馆、工业巡检等多种场景需求。
“我们认为,技术突破只是起点,没有场景支撑的技术如同无根之木!明明我们公司的方案可降本60%,却困在实验室到港口的‘最后一公里’。”王超昊说。
AI创新,忌闭门造车,宜生态共创。
浙江德塔森特数据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小敢建议,针对应用场景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要鼓励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主动开放启动应用场景,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实战练兵”机会,通过“以用促研”提升产业技术成熟度。
甬商的声音,和国家正在深入实施的“人工智能+”行动不谋而合。
政企同心,政企同行!
人工智能的竞争,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技术之争,还有制度与生态协同能力的比拼。
高强度的经费投入、高浓度的人才配给、高难度的技术突破……也就意味着,必须政企同心,需要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的共同努力。
“我建议政府牵头组织形成具身智能高质量数据集评价标准等理论成果和经验,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本,支持开源模式、零售模式、会员模式。”宁波博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赵捷说。
“建议宁波借鉴上海‘量子城市’、谷歌AlphaEarth、DeepMind等国内外先进项目经验,加快建立安全合规、高效协同的数据要素应用机制,建成覆盖全域、多尺度、多模态的时空AI训练语料库。”浙江时空智子大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恒说。
推动政策精准供给,加强行业专业人才引育,打造共生共荣产业链条、形成包容审慎监管氛围……眼下,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宁波相应的政策体系正在稳步推进,相应的创新生态正在逐步健全。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副校长曾文军的发言结语,或许代表了很多有识之士的心声:
“宁波已具备打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的基础与机遇。未来,我们将以开放的姿态、前沿的科研、务实的人才培养,与政府、企业一道,让宁波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主动、走在前列。”
宁波日报甬派客户端记者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