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贝特瑞

江苏: 逐梦量子赛道, 破局未来之路

手机电量永不耗尽,导航系统时刻精准无误,疾病在刚出现异常细胞时就被瞬间检测并清除……这些曾只存在于科幻故事中的场景,正借助量子技术一步步走向现实。

在江苏这片创新涌动的热土上,量子科技已悄然崭露头角,成为引领未来的关键赛道。目前,江苏量子科技相关企业数量跃居全国第二,多项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省正加速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到企业孵化和产业集聚的全链条生态——量子发展的江苏力量,正在蓄势待发。

成果斐然,展现“年轻有为”产业活力

今年7月,南京大学马小松、陆延青、祝世宁团队在量子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全球首个“通信波段含内存的量子隐形传态系统”。这项技术为构建长距离、可扩展、全固态的实用化量子网络奠定基础,让以往仅存于科幻中的场景逐步走向现实。

在这一突破的背后,是江苏省在量子科技全产业链布局上的持续发力。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整合资源,打造覆盖“量子芯片—计算机—计算服务平台—智能应用”的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体系,已成为国内体系较完善、链条最完整的量子产业平台之一。去年10月,无锡量子感知研究所推出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4000X、量子磁杂检测仪等多款新品,其扫描电镜系列产品交付数量跻身全国电镜市场前三,成为国产品牌中的佼佼者。

企业层面同样捷报频传:国芯科技与信大壹密联合推出行业首款实用化多场景自适应抗量子密码芯片AHC001;南智光电建成国内首条8英寸晶圆级光子芯片产线;国仪无锡成功研发出首台高端电镜聚焦离子束、电子束双束电镜样机,进一步夯实了江苏在量子测量与精密仪器领域的技术优势。

试点区域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作为江苏量子科技主承载区,苏州市相城区已集聚相关高新技术企业13家、科研人才190余名,2024年核心企业营收达6.8亿元,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尽管江苏量子科技领域的研发机构、企业和试点区大多“年轻”——很多企业成立仅一年左右,却已展现出强劲的“有为”态势。截至今年6月,全省量子科技相关发明专利累计申请2018件、授权923件,位列全国第四。同时,江苏已初步形成覆盖量子通信、计算与测量三大环节的企业体系,无锡量子感知产业园、量子国际科技园等专业园区加速落地,进一步强化了规模效应和集聚优势。

在这样扎实的科研基础、完善的平台支撑和良好的创新环境共同作用下,江苏量子科技正不断“开花结果”,不仅相关企业数量排名全国第二,在量子计算和测量等领域的技术成果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成长的烦恼,产业发展面临现实挑战

尽管江苏量子科技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作为备受瞩目的未来产业,它依然面临诸多“成长中的烦恼”。首当其冲的是技术层面的挑战。尽管江苏科研基础扎实,但在基础工艺、环境控制、高端制造设备、关键材料等供应链环节,仍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

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体系理论总体部副主任吴庆前对此打了个形象的比喻:“我们被‘卡脖子’,更多是卡在‘脚脖子’而非‘颈脖子’。”他指出,当前量子科技在制造、设计、计量基准、材料等体系层面仍依赖外部,受制于人。由于江苏在量子领域的国家级战略布局和人才储备相对较晚,尚未形成如北京、合肥那样成熟的创新生态和产业链条,制约了进一步突破。

除了技术短板,国际环境带来的压力亦不容小觑。个别西方国家正从技术出口、人才交流、供应链合作及投融资等多方面,对我国量子科技发展实施打压,这为尚在成长中的江苏量子企业带来严峻挑战。

与此同时,市场需求的不明确也成为产业发展的现实瓶颈。吴庆前分析指出,量子技术大多仍处于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的早期阶段,很多应用场景还在摸索中,导致当前市场需求显得模糊不清。

他进一步解释,该产业目前仍属“供给驱动型”——科研机构与企业能够提供先进技术,但针对具体场景的行业解决方案仍在探索;而传统行业对量子技术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融入现有体系,普遍缺乏认知,导致有效需求未能充分释放和识别。这一“供需错位”,正成为江苏量子科技从技术领先走向市场成熟的关键难题。

破局拓新,多方协同抢占未来赛道

面对诸多挑战,江苏积极谋划破局之策,多维度探索量子科技发展新路径。在政府引导层面,江苏省出台了一系列专项政策,通过加大研发资金投入、设立量子科技产业基金等方式,鼓励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依托无锡等地在算力资源方面的优势,江苏正以国内首个量子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和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为核心,统筹全省算力资源,全力构建量子计算产业高地。

平台建设是江苏布局未来的重要抓手。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正推动建设一个集科研、生产与测试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为企业提供更完善的创新环境。该中心体系理论总体部副主任吴庆前表示,平台将致力于筑牢量子科技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体系,实现大规模容错量子计算和通用量子计算,最终建成全球量子产业创新高地,形成覆盖核心硬件、软件算法与行业应用的全自主产业链。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在加快推进。今年6月,量子国际科技产业园启动区在苏州相城区正式开工,并同步签约量子—原子制造综合创新平台。启动区以生产制造为主体、科研为支撑、配套服务为保障,致力于打造现代化科技产业社区,并建设国内首条量子芯片自动化智能产线。

应用场景拓展是技术落地的重要一环。吴庆前指出,江苏应积极开拓量子计算具有实用优势的场景,省、市政府可在生物医药、数字金融等重点领域率先开展试点,为量子技术提供“试验场”,形成示范效应。企业也在积极行动,国芯科技总经理肖佐楠表示,公司以“量子+”为中长期发展战略,推动量子安全及后量子技术在“云—边—端”密码芯片体系中的全面升级。

展望未来,中国移动量子计算实验室主任贾玉认为:“未来3—5年,量子计算在底层物理实现上的主流技术路线仍将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而在无锡,光量子芯片中试平台已成功下线首片6寸薄膜铌酸锂光子芯片晶圆——年产能1.2万片的生产线,正在悄然提升中国在国际量子竞争中的话语权。江苏的量子故事,其实才刚刚开始书写。

文/李诗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