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宫大戏再上演? 工会闹事, 大众CEO位置不保!
在全球汽车制造业中,德国一直以高效的劳资共治机制著称,工人代表在企业决策中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这种共同决策制虽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员工权益,但也时常与管理层的战略推进形成拉锯。
最近,大众汽车集团再度因管理层架构问题被推至风口浪尖,其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姆因同时担任大众集团与保时捷品牌首席执行官的双重身份,遭到工会的强烈质疑。今天就让我们来扒一扒这背后的故事吧!
事件解析
近日,德国大众汽车工会负责人明确要求大众集团CEO布鲁姆放弃兼任保时捷品牌CEO的职务,这一诉求得到了集团内部诸多势力的响应,使这位上任仅三年的管理者面临着与前任迪斯相似的信任危机。
那么布鲁姆为何会成为双料CEO呢?这还要从2018年聊起。
回溯2018年,大众集团对旗下12个品牌进行战略重组,划分为普通、豪华、超豪华三大阵营,分别由迪斯、施泰德和布鲁姆负责。2022年9月,布鲁姆接替迪斯执掌集团帅印,同时保留保时捷CEO职位,成为集团历史上罕见的 "双掌门"。这一安排在当时被视为平稳过渡的权宜之计,却为今日的危机埋下伏笔。
在任期间,布鲁姆主导了保时捷的独立上市,推进集团电动化转型,并提出2026年前削减100亿欧元成本的激进计划,包括关闭德国三家工厂及终止就业保障协议。他还积极拓展中国市场,推动与本土车企的技术合作,计划推出15款中国专属车型。然而这些举措并未赢得普遍认可,投资者对其能否同时驾驭两大巨头始终存疑。
事实上,自2022年保时捷独立上市以来,布鲁姆的双重身份就备受争议。尽管他多次承诺这并非永久安排,却始终未明确卸任时间表。2025年5月,随着集团业绩承压,部分投资者率先发难,要求其辞去其中一项职务。如今工会的强势介入,无疑让这场权力博弈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在车叔看来,这次事件简直是历史重现,要知道布鲁姆的前任迪斯正是在与工会的激烈对抗中逐步失去权力,这位老哥先被剥夺大众品牌CEO职务,又失去中国区业务控制权,最终在2022年提前三年离任,如今类似情境似乎正再度上演。
此外,根据德国媒体报道,布鲁姆已与监事会及保时捷-皮耶希家族代表展开对话,商讨其是否应卸任保时捷CEO、仅保留集团职能的事宜。从目前态势来看,布鲁姆妥协的可能性正在升高。
保时捷的困局
车叔看来,布鲁姆面临的压力绝非空穴来风,保时捷2025年的业绩表现堪称滑铁卢。这家超豪华品牌,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市场寒流,而这无疑成为工会发难的重要依据。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保时捷营业利润同比暴跌67.1%,销售回报率从去年同期的15.7%大幅下滑至5.5%,远低于分析师预期。更令人担忧的是,其销量正在全线下滑,全球交付量同比减少8.8%,其中德国降低23%,中国市场更是大幅下滑28%。
显然,保时捷的这一成绩单与两年前“史上最赚钱车企”的形象相去甚远。究其原因,这背后既有宏观环境的冲击,也包括企业自身的战略犹豫。
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保时捷正遭遇本土品牌的强劲挑战。理想、蔚来、问界等高端新能源品牌凭借更贴近用户的本土化设计、领先的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功能,不断侵蚀传统豪华车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保时捷电动车型推出节奏显著慢于市场预期,品牌光环正在新一代消费者中逐渐褪色。同样,在美国市场,关税政策带来成本上升,也拖累了其主流车型的定价竞争力。而在欧洲,经济低迷与电动车补贴退坡更是让高端消费需求显露疲态。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电动化转型的战略摇摆,布鲁姆任职期间,保时捷先推行 "纯电先行" 策略,后因销量下滑改为 "动力系统并行",宣布延长燃油车和混动车型生命周期。这种反复反映了传统豪华品牌在转型中的集体焦虑,即如何平衡燃油车的即期利润与电动车的未来投资。
面对困局,布鲁姆推出的"重新校准"计划引发了更大争议。该计划拟在2029年前裁员3900人,通过减员和限制招聘优化成本结构,而这直接触动了工会的核心利益。其中IG Metall代表着大众集团在德13万名员工,在9月的谈判中明确反对裁员计划,并要求7%的加薪幅度。当大众提出降薪10%、取消津贴等替代方案后,工会宣布将从12月初开始罢工,矛盾彻底公开化。
不难看出,在美国关税壁垒、中国市场低迷、电动化技术落后、用车成本居高不下的多重压力下,保时捷的复苏之路显得格外艰难。
车叔总结
总的来说,大众汽车此次的管理层风波,绝非单一企业个案,其本质上是传统汽车巨头在产业变革期治理矛盾的集中爆发。可以预见,后续奥利弗·布鲁姆是否会交出保时捷CEO一职,不仅关乎他个人的职业生涯,更将深刻影响大众集团未来五年的战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