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 国产存储芯片全国产化突围来了

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汹涌浪潮中,芯片产业无疑是那座最耀眼却又竞争最为激烈的“高地”。美国为维护自身科技霸权,将限制中国芯片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手段,而限制半导体设备出口则成为其关键“武器”。美国联合日本、荷兰,严禁先进设备售往中国,妄图以此卡住中国芯片产业的“脖子”。毕竟,在半导体制造领域,设备是基石,一旦受制于人,产业发展便岌岌可危。然而,中国芯片产业并未坐以待毙,长江存储在国产存储芯片领域的重大突破,宛如一道曙光,照亮了中国芯片产业破局前行之路。外媒也纷纷表示:国产存储芯片全国产化突围来了

困境下的突围抉择:国产替代势在必行

与国外先进设备相比,国产设备在诸多环节存在明显短板。技术不够先进,覆盖的工艺也相对落后,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困境并未让中国芯片产业退缩,国产替代成为唯一出路。晶圆厂和设备厂携手共进,在技术研发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努力突破先进工艺瓶颈。这种决心和毅力,是中国芯片产业在逆境中崛起的强大动力。

近日,长江存储在国产晶圆制造设备导入方面传来重大喜讯。其首条全国产化设备产线预计于2025年下半年导入试产,这一消息无疑如重磅炸弹,在国际芯片产业界引起轩然大波,想必也是美国始料未及的。所谓全国产设备产线,意味着这条生产线完全摒弃国外设备,从原材料到生产工艺,均实现国产化。如此一来,中国存储芯片产业彻底摆脱了被“卡脖子”的担忧,真正实现了自主可控,想生产就生产,无需再看他人脸色。

禁令下的逆袭:长江存储的破局之路

长江存储走上全国产化道路,与美国的无理禁令密切相关。2022年,长江存储凭借全球首颗232层堆叠的3D NAND芯片惊艳世界,其技术领先于三星、美光等行业巨头,展现了中国芯片企业的强大创新实力。然而,这一成就却引来了美国的嫉妒与打压。美国迅速将长江存储列入实体清单,限制其购买先进设备,并迫使应用材料、科磊等美国厂商中断与长江存储的合作。美国的如意算盘是,通过切断设备供应,遏制长江存储的发展,进而打压中国存储芯片产业。

但美国低估了中国芯片产业的韧性和决心。面对重重困难,长江存储毅然决然地踏上设备国产化征程。它携手国内供应链企业,日夜奋战在研发一线,不断进行技术研究、测试和生产线建设。每一次失败都是向成功迈进的一步,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让长江存储在全国产化道路上越走越稳。

全国产化的深远意义:产业崛起与份额提升

长江存储全国产化产线的建设,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发展,更对中国存储芯片产业乃至全球芯片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从产业层面看,全国产化意味着中国存储芯片产业摆脱了对国外设备的依赖,构建起独立自主的产业生态。这将吸引更多资源投入芯片领域,促进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提升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从市场份额角度看,长江存储的发展势头迅猛。据机构数据显示,到2024年底,长江存储月产能已达13万片左右,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一旦全国产化成功并持续扩产,其市场份额必将进一步提升。更重要的是,这种提升是基于自主可控的技术和设备,美国再也无法通过设备禁令进行打压。长江存储将在全球存储芯片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为中国芯片产业赢得尊严和话语权。

长江存储在国产存储芯片领域的全国产化突破,是中国芯片产业在困境中奋起的生动写照。它让我们看到,面对外部压力,中国芯片产业有能力、有信心突破封锁,实现自主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未来,随着更多企业加入全国产化行列,中国芯片产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绽放耀眼光芒。